塔城地区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水润红土泽百姓,沪滇协作促进云南水利发展
TUhjnbcbe - 2025/1/23 18:54:00
白癜风引起的原因 https://m.39.net/disease/a_5657425.html

「本文来源:掌上春城」

云南受特殊地形地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气候影响,虽然总体降水量较大,但同时也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形势严峻、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云南特殊的水情。

上海援滇干部汇集上海力量,联合云南干部,凝聚治水合力。在沪滇协作中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开展“引水”“蓄水”“用水”“活水”“净水”“治水”六项治水兴水举措,为云南乡村振兴提供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绿色“引水”,高处“蓄水”,解决看得见用不着的难题

沪滇协作项目积极引入上海企业“自然能提水”技术(通过微小水利能作为动力,利用水流落差将水提升输送至高处,具有不用电、不用油、无需专人看守、运行成本低、绿色环保等优点),实现绿色引水。

昆明市东川区出资多万元,与上海援滇资金多万元一起实施自然能提水项目,利用铜都街道一处水利发电站的尾水水源,覆盖了附近块河村、梨坪村两个村的山坡耕地7多亩,一举解决了两个村困扰多年的灌溉缺水问题。

德宏州芒市在季节性缺水较为严重的三台山乡勐丹村、五岔路乡五岔路村、遮放镇邦达村、河边寨村投入万元沪滇资金,实施自然能提水工程,保障了户人建档立卡户的饮水安全质量。

截至目前,云南已建成48个自然能提水工程,解决了20.65万人的生活用水、5.4万亩的农田灌溉用水,保障了重点帮扶地区的饮水安全,为云南的结构性缺水提供了“上海技术”。

上海援滇干部针对农村产业和饮用水短板,因地制宜,精准选址,在山坡、山顶等高处修建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通过高处蓄水,破解“存不住水”的难题,为干旱季节稳定用水提供保障。

“十三五”期间,迪庆州共投入0多万元沪滇帮扶资金,开凿水渠引山泉,修筑水池数十座,新建管涵百公里,有力改善了葡萄、藜麦、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文山州西畴县为助力三光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沪滇协作机制累计修建大小蓄水灌溉池10个,并引进的稳压滴灌技术,实现高效节水灌溉。

精准“用水”,创意“活水”,发挥水的社会和财富效益

大理州南涧县年度沪滇协作“携手奔小康”项目,实施学校设施管护维修项目。一是小湾东镇在新民中学新建平方米太阳能洗澡间1间,二是宝华镇在拥政小学新建砖混澡堂1座,让寄宿制学生洗澡用上热水。

文山州两年来收到上海各界捐建的希望澡堂多所,为多名寄宿制学生解决了洗澡难题。从细微处见证了社会慈善公益力量跨越山海,传递“上海温度”。

平河山泉是来自临翔区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矿泉水,年通过沪滇协作机制引入崇明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用作会议接待用水,为此专门设计了江海相连、心手相牵的logo。

文山州坝心乡高笕槽村,地处老君山自然保护区边,森林涵水丰富,年在援滇干部的推动下实施了桶装和瓶装水厂建设项目,使城里人也能享用到老君山的优质山泉水。

开展沪滇协作项目以来,沪滇双方通过“资金推动、人才互动、产业撬动”的帮扶协作模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升级。通过重点扶持基地设施建设、池塘改造、投苗放养、孵化种苗等,着力打造集观光、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动博尚群众增收致富。

大理无量山脚下的格止腊村是南涧县宝华镇的一个自然村,从无量山发源的“四十八道河”蜿蜒而下,清可见底的河水弹唱着欢畅的乐曲,从村中穿过,让山间清水激活乡村旅游。

科技“净水”,系统“治水”,让生活更健康环境更优美

上海援滇干部通过科技“净水”的方法,重点解决云南水质达标问题。德宏芒市五岔路乡五岔路村的水网因建设时间较长,出现了老化问题,上海援滇干部及时安排援建资金万元,在五岔路村实施人畜饮水安排保障提升工程,帮助户人有效解决了饮水安全保障问题。

楚雄州牟定县江坡镇共投入帮扶资金万元,实施了四个行政村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了31个村民小组户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迪庆州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过程中,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置得到逐步改善。“十四五”期间,规划安排了一定比例资金,分步用于维西塔城、德钦雨崩等重点区域,着力改善乡村环境和农村旅游的基础设施。

临沧市沧源县年投入沪滇帮扶项目资金万元用于污水处理项目,有效改善龙乃村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龙乃村在年全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情况总结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会议上成为现场点之一。

来源:上海市人民驻昆明办事处

责编:莫开井实习编辑:谢春梅

编审:周晓雪

终审:钱红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润红土泽百姓,沪滇协作促进云南水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