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妥妥城印记
云内州故城
云内州故城遗址位于呼托公路西侧,呼和浩特市西南43公里,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村北2.5公里处。因城址南墙外原有一座白色古塔,所以当地人将这座城址叫做“白塔城”,城址南面的小村庄叫白塔村。该城遗址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城址东南较高,西北低凹。城垣四周轮廓大体还能看清,只是墙体已十分残缺。北墙只残存东端一段,长约米,其余全部被洪水冲没;南墙除西端长约米一段被洪水冲没外,其余大体保存了残余墙基;西墙仅存南段和北段,大部分被洪水冲毁;唯有东墙保存较好。城垣西南隅,被一大一小的灌溉渠道所占,西北部因洪水不断冲击,破坏最为严重。难得的是,在城址的西北角,有幸保留下来一个高1米、直径20米的古城角楼残基。
云内州城南城墙遗址
这个城址的四角都残存有角楼基础的痕迹。西墙南段还残存有两个马面残基;东墙和北墙马面残基尚存,所有的马面已无存;南墙留存马面残基10个,相互间的距离约97.5米。马面长12米,宽4米,残基上部与城墙残基顶部齐平。保存于地表的城墙残余部分,高、低、宽各不相同。东墙南段,残高4米,顶宽3米,基宽21米。因内侧淤沙层较厚,东墙北段残高只有0.5~1米。南墙残高3米,基宽16.5米。在南墙及东墙中部都保存有方形土台,长、宽均在25米左右,其四周高起,中间低凹,这显然是城门向外突出的瓮城坍塌后留下的遗迹。北墙及西墙根基大部都毁于洪水,城门遗址已很难确定。城墙系夯筑而成,但夯层不太明显。墙土中除了夹杂少量汉魏陶片外,一般都比较纯净。根据城址的断壁残垣,可测定该城址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宽约米,南北长约米。
云内州城东城墙遗址
城内西北隅,历年为洪水冲刷,所有建筑台基都形成孤立的土丘,附近散布着陶、瓷、砖、瓦残片。保存较好的文化层完全遭到破坏。地表以下,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在1.1米左右。高低土丘表面被很厚的沙土覆盖,残砖烂瓦、陶瓷碎片和炉渣散步甚密。在城内地表采集到的标本有:滴水瓦、兽面纹和盘龙纹瓦当以及一面按有手印的正方形素砖和少数辽代沟纹砖、残条砖等。瓷片多为典型的北方磁州窑系的粗白瓷,还有常见的白釉铁锈花罐、乳白凸圆唇钵、酱釉刻花盘等。
吴牛喘月铜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城村民在云中成东北城墙外取土时,发现了半截元代初期崔氏家族墓残碑。碑文大意为:(1)崔子温之祖父带着家眷来到了云内州,并做了地方小官;(2)崔子温之祖父于志元十年(年)病故后,在云内州城廓东南方五里远的地方置新坟地,与其妻合葬;(3)崔子温于志元三十年(年)以进义副尉当了西三州织染局大使。碑文还记载了崔氏目的与云内州城的方位与距离。将墓碑发现地与西北方向的白塔村北古城遗址相对照,其地点、方位、距离与碑文所记完全符合,说明白塔村古城遗址就是云内州城。
有关云内州城及其具体方位,史料多有记载。《绥远志略》西白塔下载称:“郭公塔归化城西60里处,俗呼为‘西白塔’,盖有别于华严经塔之在东者也。高10余丈,周围五六丈,下有石香亭柱,刻‘大金云内州撸事司郭公讳说字本囗正隆五年明经进士王天佑撰,同学冀守正书。’”根据上述记载,可知白塔城南墙外古塔为郭公塔,也称西白塔,地址为云内州城。
云内州刻铭铜镜
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在他的《河源记》中说:“(黄河过)古天德军、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凡七百余里。折而正南流,过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与黑河合。”明景泰年间修成的《寰宇通志》对大黑河流域诸水作考证时,也提到了云内州:“紫河(大黑河)发源于古丰州(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东北黑峪山,西南流入云内州。”“黑河发源于大同府西北四百里丰州界的官山(乌兰察布市灰腾梁一带),西流入云内州,又至东胜州入黄河。”
三彩釉虎形枕
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足以说明,白塔村北古城遗址即是辽、金、元时期西三州之一的“云内州”故城。三洲州府都在辽、金时期的西部边界,州府之间的距离也不太远,丰州距云内州约60公里,云内州距东胜州仅32公里。其所处地理位置,当时在交通(黄河水道)、军事、边境贸易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云内州城东南5里许,有战国、秦汉时期的云中城。在隋朝时,因避杨忠之讳,云中城改称云内。辽初,在距云内城(云中城)很近的地方建州城时借用了云内之名称,所以白塔古城称云内州城。
云内州城建于辽代道宗清宁初年(年),由云、朔招讨司提升为州,比东胜、丰州建制最少晚年左右。云内州虽建置较晚,但它的管辖范围、户口都超过了东胜州和丰州。
云内州在金代时领云川(原名曷董馆,后升为裕民县)、柔服二县,治所与柔服县同治,即白塔城。元初废云川,设录事司。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年),撤掉录事司,云川、柔服二县入州。明初,太祖朱元璋迁徙云内州等地居民至中立府(今安徽省凤阳县),云内州废弃。明宣德元年(年),复置丰州,改云内州为县,隶属丰州。明正统末年,明王朝又迁徙两地两地民众于山西应州、朔州诸处,云内州复废,其后再无建置。
了解更多资讯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