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一张摇床,摇大了30个兄弟姐妹
TUhjnbcbe - 2023/4/21 18:38:00
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本文来源: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邓崎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九间楼乡,有一个农耕文化园,园中建有一座民俗馆,馆里有度件展品。来这里参观的人,看的最多的是一张带着祖孙三代人记忆的小摇床。

小摇床59岁了,是展品中的“明星”,上面刻划着30道刻痕,一道刻痕代表着一个孩子,代表着近60年里,有4个民族的30个孩子用过这张摇床。

哈萨克族大叔木拉提是这张摇床最初的“主人”。59年前的夏天,小木拉提呱呱坠地,爸爸托依别克为了迎接孩子的到来,早早地就精心准备好了摇床,摇床整体为木质,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纹饰,留有方便孩子尿尿的孔洞。更用心的是,摇床还有配有吸引孩子注意的小玩具。

那时候,妈妈要分担爸爸的辛苦,要照顾老人、做饭、挑水、劈柴、洗衣服。做这些之前,妈妈总是就把木拉提放进摇床,唱起了传统的摇床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把你放在摇床里/为你讲许多的故事/祈愿你健康成长/你是我们梦想的延续/祈祷上天为你洒下光明/充满智慧和学问/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希望你长大了/做一名快乐勇敢的哈萨克人啊……

伴着妈妈温柔的歌声,小木拉提陷入甜蜜的美梦。解放了双手的妈妈就开始忙碌着家里的活儿。

温柔的歌声里,这个摇床又相继摇大了木拉提的弟弟妹妹。

在那个年代,男人要在外面上工劳作,女人大多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可是抱了孩子就挪不开手做家务,摇床几乎成了每个新生孩子家庭的必需品。摇床不是谁都会做,于是,谁家孩子需要摇床了都会来托依别克家里借用,托依别克总会慷慨借出。

就这样,你家用一年,我家用一年,这个精心制作的摇床在近60年的岁月里,一共陪伴了30个孩子的婴儿时代。在每个孩子用完摇床以后,托依别克都会在摇床上刻一个记号,30个记号记录了30个孩子的成长。

赵财富是托依别克的邻居。两家人从最初的交往交流到后来的交融,结下了超越血缘的兄弟亲情。年7月,赵财富的爱人张宜秀生下女儿赵瑛,他去托依白克家借摇床用。摇床是当时有8岁木拉提送去的,40年过去了,木拉提仍然清晰地记得张宜秀热情地留下他吃饭的情景,他亲切地把张宜秀称为“张妈妈”。

木拉提的弟弟海拉提和汉族双胞胎周海洋、周海龙前后脚使用过这张摇床。年初,海拉提不到一岁的时候,九间楼乡詹家村村民王具珍的双胞胎儿子出生。摇床被借到了王具珍家,成了她家的“宝贝”,双胞胎有了摇床,让王具珍省了不少事。海拉提与周海洋兄弟因为年龄相近,又先后用过同一张摇床,慢慢地成了亲密无间的小伙伴。

年夏天,海拉提像往常一样找周海洋兄弟玩。王具珍看到海拉提大热天还穿着一双军绿色橡胶底的球鞋,鞋子不透气,海拉提的脚一块块脱皮,看着让人心疼。王具珍就从柜子里拿出一双崭新的布鞋给海拉提穿。海拉提当即就认王具珍当干妈。此后到了冬闲时节,王具珍每年都会多做两双布鞋给海拉提。10年间一共做了20双。

海拉提和王具珍这对并无血缘关系的“母子”,让很多听过他们故事的游客都感到满满的温暖。

孩子们渐渐长大,同睡过一张床的感情也逐渐深厚,谁家打馕了,都会多打几个,送到曾经同睡一张床的兄弟或姐妹家里;谁家有了好吃的,也不会忘记叫他们来家里分享美食;谁家大人有事不能按时回家,就会早早叮嘱孩子住在兄弟姐妹家里。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睡过一张床,也就成了一家人,一家人有什么事自然要相互帮衬,不然会让外人看笑话……

长大后的孩子们,分别成为了医生、教师、工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而儿时的各族孩子吃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的记忆,也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童年时手足相亲、心心相连的感情,转化成为践行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行动。在他们心中,各民族真正成了一家。

年,乌苏市九间楼乡建成了占地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园。一张旧粮票,一座石碾子,一盏煤油灯,一个柳条笸箩等等,每一个老物件,都能唤起一段陈年往事,也见证着村民们曾经的生活变迁。在完成了30个孩子的陪伴使命后,摇床于年被托依别克赠送给了九间楼乡农耕文化园,成为了最受人瞩目的“镇园之宝”。

这里游客来了一批又一批,大伙儿总会被眼前这个小小的摇床吸引,抚摸上面的刻痕,过去岁月里发生的故事,仿佛历历在目。大伙儿听着摇床里那充满温情、命运与共、代际相传的感人故事,也感受到阵阵暖流涌上心头……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张摇床,摇大了30个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