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塔城,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同一天可以领略四季风光。趁爱人郭永忠(阿平)在塔城参加外科学术年会之际,临时决定搭乘顺风车,带着闺蜜西英,近十个小时的路程来到塔城。
难以割舍的亲情
路途遥远,时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而又昏昏欲睡。一路上,不断接到孔玉兰大姐关心的电话,问我走到哪里了、吃了什么饭、晕车没有,等等,让我这个第一次来塔城的不速之客,感受到了塔城的热情。汽车经过阿拉山口不断地向前行驶,公路两边除了少有的一簇簇梭梭点缀,始终不变的是满眼枯黄枯黄的色彩,偶尔有一两只小鸟掠过,我都免不了狐疑,这周边根本看不到高树,也没有太多生命的迹象,除了山还是山,它们将栖身何处?好不容易才走出了山,一片草原呈现在眼前,走过草原就到了托里县,红色的四合院整齐地顺路而建,一看就知道居民生活的富足。
当汽车缓缓开进塔城地区宾馆大门时,爱人叫我起来,看看外面站着的是否是孔大姐?睡眼朦胧,一看就是,旁边是吴银钢阿哥、还有郭卫东,一阵激动,一时又心感不安,这么晚怎么到宾馆来了……见到亲人,一天的颠簸及疲惫顿时消去。孔大姐热情地拥抱着我说:“辛苦了!欢迎来塔城!我们一直等着你们呢。”并与几位握手问好。
闺蜜问我,怎么从来没听你说塔城有孔大姐啊,是亲戚?我脱口而出说不是亲戚。今年的西迁节前夕,伊犁州西迁文化学会组织赴沈阳“百人寻根团”通知发出后,孔大姐跟我联系,称塔城锡伯族同胞也想参加这次寻根祭祖活动,并按通知要求,请来察布查尔县裁缝大姐人人订做锡伯服装。当时心想,塔城、伊犁两地同时出发去北京,路途遥远。为谨慎期间,先请示了白灵昌会长。会长当即答复“天下锡伯一家人,完全可以一起回家,欢迎塔城的同胞参加寻根祭祖活动”。就这样,与孔大姐相识了。
孔玉兰大姐是土生土长的塔城锡伯族,曾经担任过乡镇信用社会计、妇联主席、经贸委纪委书记,退休前是塔城市工会主席,是第一位出席全国工会代表大会的新疆锡伯族代表,也是塔城地区的民族团结模范,塔城市协会的“五朵金花”之一(锡伯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达斡尔族)。退休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复兴和弘扬塔城锡伯族文化活动中,多次组织与察布查尔县、霍城县伊车噶善、沈阳市的认亲和民间文艺交流活动,使不少的同胞找到了自己的血脉亲戚,更是激发了塔城锡伯族对本民族博大深厚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激发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激情,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在去吃饭的路上,我发现这个城市街道宽敞,干净整洁,行驶的车辆也不多,行人神色恬淡,笑盈盈的笑脸中,感受到他们享受生活的喜悦心情。我们循着欢快的手风琴声,来到了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锡伯族风味特色农家乐。这里的农家乐别有韵味,与伊犁的农家乐大相径庭,在幽静清凉的葡萄架下,摆着主人精心布置的宴席。孔大姐给我们一一介绍宾客,尤其是手风琴手正是我最崇拜的偶像——萨斯克大哥。在塔城,在新疆,萨斯克因为演奏手风琴而名声遐迩,可谓是无人不晓。而这位拉了四十多年琴的琴手,居然是一位不识乐谱、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完全依靠天赋,自学成才。当然啦,我与“为手风琴而生的”的偶像大哥合影留念是必须滴。
与朋友相聚几乎都是以酒为媒,快乐的时刻,似乎也只有酒的浓烈才配相聚的激情。塔城锡伯族文化研究学会郭卫东会长,给我们热情地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交流中发自内心的真诚,像久别重逢兄弟姐妹一样的喜悦,逐渐打消了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动情地说,这次来塔城,一是想看这里的锡伯族同胞。儿时就经常听老人讲,我们的根在沈阳,锡伯族在新疆居住最多的地方,除了嘎善(锡伯人对察布查尔的称谓,即家乡、故乡之意),还在塔城、巩留、伊车嘎善……所以一直想来见塔城锡伯族同胞是我多年的心愿;二是这里有我几位大学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33年未能见面,一直在邀请我来塔城做客;三是想通过你们了解几处最具有锡伯族历史见证的地方,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话还没说完,孔大姐说,还需要别人来介绍族人的历史吗?家里有这么多兄弟姐妹陪你们去,晚上就住我家,回家就不要住宾馆。换了任何一位同胞,此时此刻,不激动的话就是异类。
谈笑间,在萨斯克大哥的手风琴伴奏下,孔大姐和巴解放大哥深情地唱起《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他们精心改编歌词,本想在沈阳联谊会上准备的,但团队人员年龄较大,没充分准备,就没表演,今天可是大饱眼福了。谷英福阿哥的弹唱《伊犁比拉》和《精河比拉》引起郭卫东会长和阿平医生的共鸣,难得知音,临时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退休干部吴银钢大哥也给我们讲述当年云集塔城的商人、留学生的很多故事,同时给我们拍下很多温馨的图片。
今夜无眠……
塔城锡伯族民俗风情园
第二天清早,郭会长、孔大姐等一行人带着我和西英来到锡伯族哈春梅家吃早餐,奶茶、果酱、糖果、面包,别有异国风味;干干净净的房屋,四四方方的大院,花花草草,几辆小车,院旁有鱼池,从中感觉到这一家主人的勤劳、善良、幸福感满满。难能可贵的是主人从箱底小心翼翼拿出姥姥留下的遗物让我们看,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和政治委员习仲勋签署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和相关的荣誉证书等文件,听家人说曾在生产建设兵团独立第一农场当过翻译,从中可以看出哈家辉煌的历史,更是让人感受到塔城的锡伯族秉承忠诚奉献的精神和包容开放的胸襟,为守卫塔城、建设塔城做出的贡献。
在百年历史古老城墙遗址,我再一次惊叹百年前族人的智慧和毅力。写满岁月艰辛的城墙在耀眼的阳光下,与远处的高楼大厦的映照对比下,可以看出它的沧桑和坚韧。在塔城锡伯族民俗风情园,百年柳树榆树,满园郁郁葱葱的橡树高大伟岸,枝繁叶茂,是塔城锡伯族在这片热土上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风情园在喀拉哈巴克乡,为锡伯族聚居地,是新疆闻名的“摔跤”名乡。占地余亩的橡树园由西迁到塔城的锡伯族先辈创建,树龄均在年左右,是全疆最大的橡树林,也是齐集展示锡伯族饮食文化、传统美食、文娱活动的锡伯文化大观园。年,塔城市政府投资60万元,在这里修建了锡伯族西迁纪念碑(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座锡伯族西迁新疆戍边屯垦的纪念碑),年又投资60万元修建了塔城锡伯族民俗博物馆,以此纪念锡伯族的历史功绩,弘扬忠诚、勇敢、包容、勤劳的西迁精神,更具有亲切和深刻的寓意。
纪念碑高17.64米,寓意年锡伯族官兵从沈阳西迁新疆,与院内的塔城市市树——橡树,相对而立。这里已成为缅怀先烈,传承锡伯族戍边文化和展示锡伯族民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小白杨哨所
第三天,才有机会见到我阔别33年的大学同学。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昔日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如今已两鬓白发。相聚于塔城,让人兴奋和自豪!兴奋的是我们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自豪的是我们还保存着一份至纯之情,至真之情!带着我直奔近公里的“小白杨”哨所。
“一颗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卫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喽喂,太阳照的绿叶闪银光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下车就可听到阎维文老师早已唱遍了大江南北的这首歌。小白杨哨所位于中哈边界中国新疆境内塔城地区裕民县塔斯提哨所,主人公就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战士程富胜。晨曦中的小白杨哨所,云淡风轻,碧空如洗。清冽的晨风中,军营中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程富胜在年至年间,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戍守边关,陪伴着母亲从故乡一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带来的白杨,挥洒青春的汗水,在绿色军营中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这里气候恶劣,风沙大,只存活了一棵。战士们洗脸、刷牙时不用香皂和牙膏,将水积存下来给小白杨树浇水,终于茁壮成长,日夜陪伴着哨所的战士。我曾记得,6年原伊犁州人大副主任关伊梅安排西迁文化学会的郭笑媚、安梅老师一起和察布查尔县宣传部组织的“采风团”来过这里,回去后在组织的座谈会上畅谈感受,记忆犹新,受益匪浅。这次亲临哨所,感触很深,很是激动不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上它,亲人嘱托记心上喽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这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颂唱着程富胜等这样默默奉献着的战士们守卫在神圣的哨位,守望着万家灯火团圆,守望着祖国和谐安康。
这里已成为当地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熙熙攘攘,操着不同的口音哼着唱响大江南北的《小白杨》,解说员在动情地诉说小白杨原型程富胜的故事……小白杨的精神世世代代传颂下去!
短短三天,我喜欢上了这座油画般的城市,对她有了个直观的印象,宁静、恬淡、多彩…美丽神奇令人向往。对塔城锡伯族同胞的热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鼓起勇气用自己笨拙的手笔写下这些,与大家共享!
感谢亲人们!感谢同学们!欢迎到伊犁来!我们在这里等着您!
(图片摄影:吴银钢)
和塔城的锡伯族同胞在一起
和塔城市锡伯族劳动模范永铁军(右三)在一起
深情地唱起《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
锡伯族西迁新疆戍边屯垦的纪念碑
塔城锡伯族民俗博物馆
满园郁郁葱葱的橡树
古老城墙遗址
小白杨哨所
长按2秒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