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塔城托里县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四年级一班的体育课上,11岁的加勒哈斯·别尔克正在操场上踢足球,他和伙伴们相互追逐,脸上洋溢着纯洁的喜悦,像极了这片天空中鹅毛般纯净的云彩。
这一天也是新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霍进走进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的日子。
中石油援建的石油希望小学在举办庆六一活动
当天,霍进带着新疆油田公司3万余名职工的慰问和祝福,走进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看望这里的余名教师和学生,并为他们带来了篮球、足球等运动器材以及各种各样的学习生活用品。这不是霍进第一次来到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自从他担任新疆油田公司主要领导以来,他已经多次来到这所石油希望小学。
这不是巧合,更像是一种使命。
年10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在克拉玛依诞生。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的人们纷纷涌进克拉玛依,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建设给予支援,紧邻克拉玛依的塔城地区托里县的农牧民们,同样尽一切所能的帮助克拉玛依油田建设。
一衣带水、守望相助。自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疆油田,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馈和帮助以农牧业发展为主的托里县。自此后,油田每一任主要领导都会在任期内多次前往托里县看望慰问那里的乡亲们,这已经成了一种不断传承的使命。在一代代的传承和接力下,新疆石油人就这样把友谊、希望和爱种在了这片美丽辽阔的土地上。
中石油在托里县持续推进“益师计划”
看到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从小加勒哈斯·别尔克就常听奶奶哈力木江·合得尔汗讲起石油人的故事,在奶奶心里,石油人就是孩子们的恩人,看到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援助70万元,建成了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从此后,库甫乡数百名农牧民孩子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心学习的美丽校园。哈力木江·合得尔汗就是这所学校最早的教师之一,她亲眼见证了一批批石油人走进学校,为孩子们送来学习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努力成才。
当年年仅10岁的唐努尔·玛苏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父亲在她8岁时去世,母亲仅靠几亩麦田,养活6个孩子。在重男轻女思想还很严重的年代,唐努尔·玛苏提几度辍学,为了帮助这些如花朵般可爱的孩子们重新走进校园,油田领导从上到下与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学生结成对子,在学校专门开设“花朵班”,资助贫困女孩完成学业。
年夏天,石油人带着唐努尔·玛苏提以及学校里的近30多名孩子走出托里来到克拉玛依。唐努尔·玛苏提至今记得,她第一次见到了从未见的高楼,第一次吃到了从未品尝过的美食,第一次见到了动物园里各种动物,第一次在公园里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来自油田亲人的关心和爱。那一次的经历,在她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让她知道,世界如此之大,自己的人生还能有很多可能。
年,从塔城师范学校毕业的唐努尔·玛苏提重新回到了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成为这里的一名教师。如今回首往事,她欣慰于自己命运的改变,更感慨石油人给她带来的希望。
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新疆油田公司在新疆的发展中充分认识到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化解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核心,只有将教育扶持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新疆油田石油助学扶贫互动仪式
新疆石油人用62年时间,不间断的帮扶托里县改善教育问题,漂亮的校舍建立了起来,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引入各个课堂,各民族教师被源源不断送往内地先进省市学习交流,“爱心一元捐”助力托里县贫困大学生圆了上学梦,一批批各民族学子在这里培养成才,彻底改善了托里县的教育困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塔城地委常委、托里县委书记宿召兵说:“很多毕业生选择回到托里,改变这里贫困落后的现状,如今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在托里县的重要领导岗位上,还有很多回到学校,把石油大爱继续传承,为托里县培养一代代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贫困落后的现状。”
中石油援建的牛羊养殖基地
看到他们,就看到了真情
50岁的达吾列提·阿合江是托里县阿勒帕萨勒干村村委会副主任,两个月前他收到了一份来自新疆油田公司扶贫挂职干部刘红喜的礼物,这份礼物是10公斤的鹰嘴豆种子。
年,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红喜到托里县挂职,担任托里县委常委,在他之前新疆油田公司已经选派了10余名扶贫挂职干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定点帮助托里县扶贫工作。
年到任后,刘红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托里县三镇四乡平方公里土地走了个遍,走完后,刘红喜的第一感受是农牧民淳朴勤劳,但日子过得很难。那一刻起,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阿勒帕萨勒干村是他的联点村,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为生,户年均收入1万余元。年,托里县引进经济作物鹰嘴豆,由于喜凉耐寒的特性,鹰嘴豆非常适合托里县山区种植。刘红喜帮农牧民算了一笔账,如果从小麦改种鹰嘴豆,每年每亩地的收益可以增加余元,以达吾列提·阿合江一百亩的土地计算,年增收可以达到2万余元。这一次,他给达吾列提·阿合江送来鹰嘴豆种子,就是希望达吾列提·阿合江能够率先在村里试种鹰嘴豆,然后带动全村户人共同增收。这,是刘红喜对托里人民最大的期望,也是新疆油田所有扶贫挂职干部的使命。
中石油定点扶贫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中石油投资万元在托里县多拉特乡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标准化牧民示范新村,将原本四处游牧的农牧民统一集中到定居村内居住,彻底改变了农牧民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这个项目的建设一直持续到4年,在这期间,有4位扶贫干部为项目四处奔走,洒下无数心血。
47岁的也布拉提·贝肯是年首批入住示范村的农牧民之一。入住示范村前,他们全家靠放牧维生,每年收入不到1万余元,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牛羊牲畜病死等情况,几乎就是绝收,孩子也因为四处转场,无法按时上学。入住示范村后,他的妻子为附近学校帮厨,他则在当地打零工,两人每月收入在元以上,三个孩子也统一进入了附近学校。如今,两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还有一个正在浙江嘉兴内高班就读。今年,他计划花费两万余元,将已经入住22年的安居房重新装修,他还打算贷款在示范村开起一家商店,增加家庭收入。也布拉提·贝肯还记得当初到他家来看望他们的扶贫干部,他说:“我们现在的日子比以前是好太多了,真的特别感谢关心和帮助过我们的石油恩人们。”
“作为油田与对口扶贫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党的好政策带给老百姓,让油田党委放心,让百姓满意。”刘红喜说。
一代代石油人,一位位扶贫干部,一个个扶贫项目,把58年的时空轴连成了一条克拉玛依人和托里人之间,永恒的友谊、希望之桥,在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中,也在两地人民心中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中石油定点扶贫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到他们,就看到了未来
玛依拉·比德力汗现在已经开始计划自己和孩子们的未来了。年,她和丈夫进入托里县中石油援建草畜林联合合作社工作,每人每月有2元收入,年底合作社还会给他们将近1万元的分红。去年,她花费3万余元,购买了5头黄牛,委托亲戚养殖,今年她计划储蓄2万元,给两个儿子留下上大学的费用。她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石油人的帮助,以后我的日子还会更好。”
这在以前,几乎是不能想象的事。两年前,她和丈夫靠放牧为生,每年收入不到1万元,存钱更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事。
自年起,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不断增加扶贫资金,陆续投资上千万元,在托里县建设了草畜林联合合作社、鹰嘴豆种植加工基地、哈萨克民族风情自驾旅游基地等产业扶贫项目。在这里,贫困农牧民由原来的传统放牧、种植向产业工人转变,形成了多门路就业、多渠道增收的格局,以此巩固脱贫成果,达到持续增收致富,实现脱贫攻坚巩固的目的。
产业扶贫项目不仅让贫困农牧民受益,更为托里县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如今,草畜林联合合作社与石河子天山军垦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可托养0头安格斯牛,用工量可达人。同时依托库普乡养殖园区规划发展,带动鹅业、兔业、鸽业、犬业等养殖业养殖规模。哈萨克民族风情自驾游基地目前就业3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0元以上,同步开展了烹饪、餐厅和客房服务等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90余人次。鹰嘴豆种植加工基地采取订单方式在托里县种植鹰嘴豆,仅年就达到1.3万亩,按每亩成本元,亩收元计算,年托里县种植鹰嘴豆产值万元,利润万元,可带动户种植户,户均收入22元。
宿召兵感激地说:“新疆石油人给我们种下了一颗颗种子,只要付出努力,来年就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石油人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为托里人民留下了一片片森林。
只有经历凛冽刺骨、风雪飘飞的冬天,才会迎来雨水丰沛、稻粮满仓的来年。
中石油医疗小队在托里县义诊
62年来,新疆油田公司实施立体化、全方位扶贫帮困,先后投入近亿元,造福托里县各族群众,实施了30余个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经过持续支援和帮助,使托里县财政收入从4年的0余万元提高到年的2亿2千余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4年的元增加到元,增长%。
如今,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已经建成35年,第一批农牧民安居房已经使用22年,草畜林联合社已经开发运营4年。在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上,新疆油田人和托里县人民的友谊,就这样延续,扶贫帮困的大爱,就这样绵延。
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新疆油田公司将切实担负起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发挥优势,通过精准扶贫,帮助托里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