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提议,主席谋划,六十年代防御苏军的“现代长城”是啥?
年,时任济南军区的宣传干事陈延华,看到某部队刊物上,采用并刊登了自己写的一首现代诗,心里非常的激动和兴奋,以为会受到领导们的大肆表扬,却不料反而遭到了严肃批评。
其理由很简单,涉嫌泄露国家机密!这让他整个人犹如从头到脚像是浇了一盆冷水!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这一项神秘工程可以紧锣密鼓的进行?却为何在部队内部刊物上都不能公开评论呢?
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持续恶化,两国在国境边界上摩擦时有发生,冲突不断升级。尤其是苏联经常主动事端,比如在年间分别在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策动中国居民越境向苏联境内搬迁,彻底打破了该地区的平静和安宁,让我国人民非常的愤慨和不满。
为了回应和反击苏联的不友好行为,我国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公开指出清政府在沙俄政府的强迫下,签下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不予承认,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主张和平谈判解决,或者维持当前现状。
随后,苏联开始对中国持续加强军事压力,据相关资料统计,从年起,由苏方主动挑起的边境事件就多达四千多起,两国之间的关系裂痕进一步撕开,彼此对立的紧张局势仿佛立即就要一触即发。
就当时而言,如何防止苏军入侵成为我国国防的重要课题,面对苏联一再挑起的边界纠纷,忍无可忍之下,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此时的苏联军事力量极其强大,与之相比较之下,新中国只能采取防御的态势才是上策。
从日军的铁蹄入侵中国的经验来看,如果双方在平原地区直接交锋,我方基本上胜算不大,此次面对苏联更为先进坦克集群以及空中优势,甚至核打击能力,以当时的新中国国防力量而言,无异于螳臂当车。
众所周知,我国的华北平原是开阔地形,一旦苏军这个假想敌的“钢铁洪流”进入,基本上就会处于无险可守的窘况,将会处于完全被动的战争局面,这样受制于人的情况是不可想象的。
在此背景下,当然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项绝密工程也很快提上了议程,也就是“人造山”工程,被后来的人们称之为“现代长城”的军事基地。经过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一致投票决定后,正式破土动工了。
为此,毛主席还亲自提出指示:“没有山的要堆山,做些必要的工事,有山的地方打点山洞”。因此,整个西北、华北、苏北等各个地区,开始到处都有解放军工程兵忙碌的身影,至今都留下有许多数量不详的“人造山”工程。
二
前文提到的陈延华所在部队,担负的正是修筑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人造山”军事工程,他原本以为是公开的秘密,所以才想着写首诗宣传和歌颂一下,没想到惹下了大祸,幸亏是在内部刊物发表,上级领导教育了陈延华一顿后,后续并没有进行更严厉的处罚,否则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后果将会很严重。
要知道,当时所有参加修建的领导干部以及战士,身份都是严格保密的,只有贫下中农出身的人员才允许参与修筑,其他同志一律不准参与,并且留给家人的通讯地址都是虚拟的,根本就无法进行联络。
据说,这个“人造山”计划还是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所提议的。
当时苏联与蒙古签订了一份防务协定,很明显是要针对中国,毛主席作为战略家,对于苏联的举动,自然十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