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完全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515/4173924.html栏目名由濮阳著名历史学者、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史国强题写
史官村:故事村里的故事
史国强
南乐县有个史官村,知道的人不少,这几年越发多了。
村东有个莲花池,是古代“南乐八大景”之一的“繁水荷花”旧址。村中的古繁水故道,受黄河文化的浸染,长满了古老的故事。村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官遗址”。村周围绿野如茵,阡陌纵横,一望无际的平原景象,尽显田园风光。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仓颉陵庙,沉淀了史官村的厚重文化,岁月编织成的民间故事和民俗传说,使史官村成为濮阳市荣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故事村”。
一
故事村,就得有故事。
年前,远古先民就在史官村繁衍生息。史官遗址是仰韶、龙山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相传,造字圣人、史官文化的鼻祖仓颉就出生在这里,史官村就因此得名。西汉初年,刘汉王朝在史官村因黄帝之子昌意筑城而建乐昌县,后晋改名昌乐,南北朝设昌乐郡。唐初县城南迁,五代改名南乐,原址是昌城乡闻弦里史官村。村子虽曾一度易名吴楼村,但民意难违,还是经民政部门批准恢复旧名,仍叫史官村。
故事是故事村的灵魂。史官村文化积淀厚重,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村子的砖砖瓦瓦都挤满了故事。村里人把讲故事叫做“拉呱儿”“说古词”,他们什么故事都讲,不论神话鬼话、传说故事、笑话荤话,都在土言土语里感动着乡里乡邻。人们把能讲故事且会讲、讲得多的人叫“古词匣子”。六十年代,村里约户人家,会“拉呱儿”“说古词”的人就有二三百人。有的是父子,有的是一家三代,人们戏称“拉呱儿世家”。有人号称“拉呱儿大王”,人们说他肚子里的故事,拉个几天几夜都拉不了。
就是在动乱年代,史官村的“土故事会”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农闲时候,男女老少白天围在一起晒太阳,在十字街、井台边、树荫下,听人拉呱儿讲故事,说古往今来的稀罕事儿。男人抱着孩子抽着烟,女人掐辫子、纳鞋底儿,一边听故事,一边不耽搁干活儿。直到孩子来喊“回家吃饭啦”,人们才依依不舍的散开,说一声“明儿个接着拉”。
冬天的晚上,遇着刮风下雪,人们没啥事儿,又不用下地干活儿,大家不用约定,都拥到“故事窝儿”里去,围在炉火旁,或挤在炕头上,听人家“拉闲呱儿”。有时候大家轮流讲故事、拉笑话、破谜语,弄得不亦乐乎。直到如今,当你走进史官村,凡在大街上热地儿里、晒暖儿处,看到你一团儿、我一伙儿的偎在一坨儿闲聊,基本上都是在拉呱儿、说古词、讲故事。店门儿上、大街口儿,要么就是庙台上、磨道里,都是拉呱儿的场所,都是“故事窝儿”。
夏天的晚上,人们念着:“天河南北,给(在)场里睡;天河掉角,衣被盖窝”的俗语,各家各户当爹、当爷的领着十来岁的孩子,肩上搭一条薄被子,手里掂一个草缮子,拿一把破蒲扇,就去了打麦场上。草缮子挨着草缮子铺好,人们在月光下、凉风中,仰脸儿看满天的星星。名义上是去“看场”“守护粮食”,实际上是听故事,或者说是一举两得。大人们讲起了百听不厌、不知道已经讲了多少遍的故事。大家听着,议论着,笑一阵子,叹一阵子,慢慢伴着此起彼伏的鼾声,进入梦乡。
中秋时节,月华如水,家家户户吃月饼,孩子们依偎在老人的身旁,扶着膝盖儿听奶奶、爷爷讲“月饼的来历”。夜雨淅沥,天凉了,人们不怕天黑路滑,吸着烟,咳嗽着,去生产队的牛棚或草屋去听故事。那里的麦秸窝是天然的“土沙发”,人们横七竖八卧在那儿,嗅着满屋子的牛粪味儿,专心听“拉呱儿”人讲鬼故事、神故事。
放假了,没有作业,孩子们吃过了晚饭,领头的在街上胡同口吆喝:“东边的孩儿,西边的孩儿,喝罢汤儿,都来玩儿”。孩子们集合了好几个,也涌进牛棚、草屋,或谁家的屋顶上,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听故事。有时候,听半夜鬼故事,又赶上半明半暗“云遮月,半露脸儿”的“麻花天儿”,胆儿小的孩子吓得不敢回家,少不了结伴儿送送。
收玉米、摘棉花,刨花生、出红薯的农忙时节,人们在休息的空间也没忘记拉呱儿、说古、讲故事。在田间地头、大树底下,小河边、长堤上,人们讲着、听着老辈子传下来的老故事,都说能消解疲劳,还一本正经地说什么——?提精神儿!
村里传唱着不少的儿歌、民谣,人们叫“念唱儿”。
多少年来,民间故事成了史官村人学习文化、体验为人处事的重要渠道和源泉,不少故事中蕴涵的伦理道德成为一种精神食粮,不间断地熏陶着村民,哺育着孩子。
二
天地在变,文化在变,故事村里的故事也在变。人们说“呵呵,与时俱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特别是村北面仓颉陵、仓颉庙得到全面开发,民间讲故事拉呱儿,就出现了以“大风刮来仓颉庙”“黄河淹不了老坟顶”等神奇故事为中心内容的传说、古词和故事。正月庙会的不断扩大,使“仓颉故事”大大普及,各种民俗活动挖掘得越来越多。
史官村的民俗文化调査工作,始于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民俗文化调查活动。年10月,村里有人调査、记录史官村民间传说,得到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七八十年代以来,村里有人在《民间文学》《豫园》《珍珠泉》杂志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山海经丛书”发表多篇民间文学故事,逐渐有不少人陆续参与。年10月出版了第一部故事集《仓陵·苍庙》。年初,史官村鼓励本村部分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中老年人进行民间文化调查整理。年3月《南乐民间故事与传说》出版,收入了不少史官村的故事,有力促进了史官村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
濮阳市文联、市非遗中心及南乐县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大力支持史官村民间文学、民俗文化调查整理工作,说史官村是一座民俗文化宝库。故事的调查、整理者大都是史官村人,他们从小耳濡目然,生活在浓重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村干部邢会在文史专家的示范指导下,逐渐熟练起来,外地人来史官村旅游,他都热情讲述村里故事,尤其是有关仓颉文化的传说。史官村厚重的民间文化、丰富的仓颉传说故事不胫而走,影响越来越大。年5月14日至17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到史官村进行调研,当年7月22日命名南乐县为“中国仓颉文化之乡”,同时建立“中国仓颉文化研究中心”。
如今,已采集史官村各类民间故事素材多篇。有关单位计划组织整理《史官村民间故事》《史官村传说与民俗》《史官村庙会文化》,并谋划在仓颉庙举办民俗文化展览和故事会,结合文物孑遗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相结合的路径,讲述文物背后的传说故事。
三
有人说:故事村里故事多,多得像黄河里的鲤鱼,没法数清楚有多少!
史官村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村里有旗杆坑、马道街、莲花池、利乡亭、故宅井、东河湾儿、西沿河等具有丰富传说故事的遗迹。上世纪90年代天大旱,人们按照古人“抬龙牌祈雨”的风俗,在村中选12名属龙的强壮汉子,带领周边村庄近千人抬着清代乾隆年间雕刻的木质“龙牌”,到御河(卫河)取了水,注入史官村古井中,人们簇拥在周围进行传统的祈雨活动。
史官村有一口明代古井,井水能酿酒,传说“喝了古井水,壮了腰和腿”。前几年常有人来古井取水,有的是来自周边几十里甚至是上百里的人,曾经“盛况空前”。年11月,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多个县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来人多名,在史官村举办独有特色的祭祖典礼。中央电视台《乡土》《走遍中国》《图腾中国》等栏目多次在史官村拍摄专题片,在央视九频道、多家省、市电视台和香港卫视播出。
如今,村里老一代“满肚子故事”的人陆续去世,一个个丰富的民间文学“书库”正在逐渐消失。人,走着走着就老了,说着说着就没了。故事村的故事,亟待抢救、保护和传承;讲故事的人,道一声“珍重啊”!。
四
故事村,赶上了好时候。
现在,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正加快挖掘整理步伐,抢救史官村民间文学、民间传说与坊间故事,加强保护和传承,积极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编纂示范本“濮阳民间故事卷(史官村卷)”。同时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史官村民间传说故事”保护传承的方向、日标和措施,打造史官村民间文学品牌,提高史官村民间文学的知名度、影响力。在进一步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把史官村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谜语、歌谣、谚语等内容,综合编辑出版《史官村故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人,将保护和传承制度化。计划在和名胜古迹仓颉陵庙景区联手共建“史官村民间传说故事展览”的基础上,为建设“史官村民俗文化园”、举办“史官村故事会”,并形成常态化创造条件。
前几日,新华社来人,冒着酷暑在史官村看了大半天,记录了半本子,说:要重视发掘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就要讲好黄河故事啊!
据了解,濮阳市文联、市“非遗中心”和南乐县文化主管部门有计划,要写好史官村“故事村”这篇大文章,要在史官村开展民间故事尤其是黄河故事进校园活动,对青少年进行讲故事培训。还要与“仓颉文化博物馆”联合,使“史官村民间传说故事”更传统化、艺术化。同时创新文化资源,编写史官村新故事,彰显新思想、新风尚、新人物、新内涵,把史官村建设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黄河文化传承的高地。
搁笔!故事村的故事讲不完。史官村的文化发展,在路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