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国内兴起了考察西部边地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之下,许多国内官员和学者来新考察,留下了大量关于新疆的游记。其中就有游记对当时伊犁社会多个方面进行了记载。
伊犁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是连接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的重要门户。在年,新疆设省之前,是新疆的政治中心。在设省之后,它仍作为伊犁将军的驻地,出现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中,对于新疆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所谓“伊犁”到底是哪里
“伊犁”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含义。在乾隆统一新疆之初,伊犁将军直接统辖的伊犁区域,分为伊犁东路和伊犁西路,“东西一千五百余里,南北一千一百余里”。
其后伊犁九城建立,“伊犁”也逐渐作为城市名使用,特指大城惠远,其“属境八城”,所以此时期伊犁的地域范围上涵盖了伊犁盆地9个城。
俄国趁新疆局势的混乱侵占伊犁,以宁远城为侵略据点和基地,并称宁远城为伊犁。此后,“伊犁”一词开始成为宁远城(伊宁)的代称。
现在人们说“伊犁”既可以指伊宁市,也指伊犁地区行政区划直辖的地理范围,包括八县一市,地理范围上与伊犁河流域,即河谷盆地相当。
可以看出,历史上对于“伊犁”地区的诠释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变化的,到了今天,伊犁这一地名甚至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但在本文中,伊犁的地理范围,则主要指的是今天伊犁地区的八县一市,地理范围上与伊犁河流域,即河谷盆地相当。
整个地区迵环三千九百余里,东西长处一千一百余里,短处五百余里,南北宽千里。其地形东南北三面环山,其中天山横亘其南,塔尔奇山耸立其北,那喇特山控其东。其西临霍尔果斯河,全部形势如簸箕然。”
在方位上东面与精河相邻,南面与库车阿克苏相邻,西北面与俄国属地七河省相邻,东南面与喀喇沙尔相邻,东北与塔城相通。
这就使得它成为了连接新疆与中亚,南疆和北疆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伊犁地区的风土人情
众所周知,新疆一带地处偏远,在被纳入中国版图后,执政者往往也很难抽出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管辖,这也就给当地形成独特民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那么,有着如此重要战略地位的伊犁地区,那里的民众在那段时期又过着怎样的生活的呢?探访一些清末民国时期伊犁的游记,我们能够从社会物质生活、社会物质生产以及精神生活的三个角度上,对此一窥究竟。
(一)社会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是人们精神思想、社会行为萌生发展的土壤。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往往也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1、服饰
清末民国时期伊犁民众的衣着服饰,大都沿袭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着装习惯。这些着装习惯,普遍因为定居和游牧两种生活形态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从制衣材料上看,定居民的服饰大多采用棉布和锦绸等面料制成。
当时伊犁汉人一般穿着土布制成的大襟上衣和带腰大裆裤,脚穿自制纳帮牛鼻子布鞋。妇女多穿大襟小袄,襟侧绣花,出门多穿长旗袍,喜穿绣花鞋。
维吾尔族、伊犁居民以及蒙古人的服饰又在相互融洽的同时,各具特色,甚至在这一时期还融合了一些西方服饰的元素。
2、饮食
清末民国时期伊犁地区的饮食形态,同伊犁地区的生产类型有重大的关系,大致也可以分为定居民和游牧民两种形态。
定居民饮食最为典型的便是汉、维、回、满、锡伯、索伦等人的饮食,同样各具特色。
至民国时期,伊犁的定居民和游牧民在经过长时间的相互接触和发展后,彼此之间的饮食习惯也产生了相互的影响和相互交融的现象。
3、住房
伊犁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民众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其居住的方式亦是不同,也可以分定居民和游牧民这两种形式。
其中定居民主要居住于城市和乡村。
就城市而言,在清末民国时期的伊犁地区,聚集人口最多的城市,主要为惠远、绥定、伊宁(宁远)、霍尔果斯(拱辰)这四座城。乡村则主要位于城市的四周和连接各城之间的道路旁,及伊犁河、崆古斯河、特克斯河等的沿岸。
此时伊犁的城市居民,大多住低矮的平顶房屋,这些房屋多采用内地平津一带房子的形式,也就是最为常见的四合院。但由于当地复杂的民族情况,其他类型的房屋也并不少见。
蒙古包、哈萨克毡房等自不用多提,甚至伊犁地区官员也曾把内地的园林式建筑也带入了伊犁。而与此同时,西式房屋建筑也因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逐步进入了伊犁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俄式建筑,在当时最为亮眼。
4、交通邮政
在清末民国时期,伊犁地区交通邮电还趋于落后,陆上没有与外界沟通的现代意义上的铁路和公路,民众出行还靠的是清代建立的驿路系统,主要道路则与清末相同。
当中的邮政事业,起初是由俄国人所搭建的,但涉及到政府方面的原因,清政府在年重新设立了自己的邮局。
而伊犁地区的电报事业,最早出现于年俄国占据伊犁时期,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便利俄国在伊的军事行动。
等到左宗棠收复伊犁后,俄方并没有拆除电线,经谈判改为商用以辅助其商业势力。在后来通过谈判与清政府所设电报局线路相连,并在民国时期继续沿用了下去。
另一方面,伊犁地区的交通工具也和邮电业同样的落后,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伊犁马)和马车,同时也有驴子以及骆驼的存在。在陆上交通工具之外,在伊犁地区还有小规模的从事摆渡行业的船只。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路、飞机场等交通设施开始得以修建,汽车、飞机等近代化的交通工具,也开始进入了伊犁民众的生活。
(二)社会物质生产
清末民国时期整个中国都处于一种积贫积弱和物资匮乏的状态,因此政府官员,以及整个社会都比较重视一地的物质生产能力。
显然这种心态也是国内的考察者和游历者们的心态,那段时期的游记中能够找到大量的有关记录。
1、商业
清末民国时期伊犁地区的商业贸易,主要集中在伊犁九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绥定、惠远、伊宁这三座城。
这些商人又分为三类:京津商人主要活动于城市的的中心,而维吾尔族商人则主要活动于伊犁城市的外部,俄商则主要集中在伊宁的北关地区。
伊犁的贸易,按照货物的来源和流向可以分为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两个部分。交易形式则存在着两种情形,即“以货易货”和“以钱易货”。
不过由于俄国资本的壮大,清末民国时期伊犁的商业,基本是一种对外处于俄国资本控制之下,对内受到地方政府严重盘剥环境下的商业。
这种多种交易方式的存在,既是习惯和环境所导致的,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其时伊犁地区商业发展的落后性。
2、工业
清末民国时期的伊犁,是当时新疆地区除迪化外的第二个工业中心。它的工业发展,在新疆的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外国技术人员还在工厂时,其出产产品质量较高,除供给当地消费外,还能将部分产品输往俄、苏,因此能够赚取大量的利润。
尽管清末民国时期伊犁的工业发展取得的了一定的成绩,并产生了一些在当时来说不论是全疆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属先进的工厂,但当时伊犁的工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阻碍和问题。
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缺乏。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了设备和技术完备的工厂,不能充分盈利。如此种种,实在是有些可惜。
3、畜牧业
伊犁自古以来便是新疆地区的重要牧场,当地自然有着繁荣的畜牧业,以及巨大的农产品市场。
清末民国时期伊犁的畜牧业,在新疆省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和进步。
特别是在年,新疆省政府向全国经济委员会提交《建设新疆计划书》后。计划书中提出了建设模范畜种场的意见,之后伊犁被选为模范畜种场的建设地,伊犁的畜牧业由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与工业发展类似,清末民国时期伊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众多的阻碍和困难:一是专业人才和物资的匮乏;二是游牧地区民众思想的保守与落后;三是)工作环境的恶劣。
(三)精神生活
至于伊犁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说来倒是简单不少。由于文献材料的缺失,所以无法对前代进行深入研究,只能从有清一代述起,那里没有设立官方机构的县学,但有过官方设立的学堂。
其整体情况与伊犁地区的衣食住行情况十分类似,仍保持着内地时的做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改革,直到年清政府新政的颁发,才有了伊犁基础教育的兴起。
至于娱乐方面,比较多见的便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娱乐活动。如蒙古在祭祀鄂博(敖包)后的摔跤和赛马等娱乐活动。
定居民的娱乐活动也同样值得重视。比如每逢喜庆节日,维吾尔族人家男女子弟聚集,唱歌跳舞以表庆贺。
同时,西方的娱乐休闲方式也开始进入了伊犁民众的日常生活。啤酒打进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西方的乐器,也开始出现。
结语
清末民国时期的那些游记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伊犁世界。
此时期伊犁地区的社会状况,在物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大多数人都保持着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各个民族之间生活习俗的交流融合也时有发生。可以算得上是有滋有味了。
但是,不能否认清末民国时期的伊犁仍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那种近代化的趋势并没有对伊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更多的是存在于伊犁上层人士和富人的生活之中。相较于当时同为邻国边地的中亚地区,伊犁的发展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